在84年前,1937年2月10日(農歷1936年12月29日),中共對國民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。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,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,提出五項國策和四項保證。
五項國策:停止內戰,一致對外;
保障言論、集會、結社之自由,釋放一切政治犯;
召開各黨各派代表會議,集中全國人才,共同救國;
迅速完成對日作戰之一切準備工作;
改善人民生活。
四項保證:停止武力推翻國民黨的方針;
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,紅軍改名國民革命軍;
特區實行徹底民主制度;
停止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。
什么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?
抗日民族統一戰線,是在1931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使中國大片土地淪失,華北危機、中華民族危機之際,1936年經過西安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,初步形成的。
1937年“盧溝橋事變”后全國抗日戰爭終于爆發了,參加統一戰線的不僅有農民、工人、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,還包括除了漢奸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。1937年,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、新四軍;1937年9月22日,國民黨通訊社發表《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》;23日,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,標志著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。
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總方針是發展進步勢力,爭取中間勢力,孤立頑固勢力。毛澤東把統一戰線視為與黨和軍隊平列的、取得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。他認為:“須知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,中間大的社會,共產黨如果不能爭取中間階級的群眾,并按其情況使之各得其所,是不能解決中國問題的。”他還說:“在中國,這種中間勢力有很大的力量,往往可以成為我們同頑固派斗爭時決定勝負的因素,因此,必須對他們采取十分慎重的態度。”